|
光伏企业
来源:广东粤电新能源
时间:2025-06-27
叮!
您的“阳光订单”已送达
这份从板下到舌尖的安心美味
您,准备好开启尝鲜之旅了吗?
为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,做好“光伏经济”文章,开发公司在阳江、惠州、揭阳、湛江等地打造“板下经济”产业,推动光伏与农业、渔业等产业深度融合,培育形成火龙果、魔芋、高良姜等近40个光伏农业特色品种,为清洁能源与生态农业相互促进提供鲜活范本。
阳西县织篢农场,走地鸡在光伏板下悠然觅食
基地里长势喜人白梗空心菜
基地里郁郁葱葱的青梗空心菜
近日,开发公司创新培育的“光伏菜园”迎来收获季。光伏板荫庇下生长的时令蔬菜,通过与置业公司联手打造的“光伏+订单农业”模式直供职工食堂,为员工餐桌增添了带着“阳光味道”的新鲜美味。
在阳西县织篢农场,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,板下空间却别有洞天——火龙果藤蔓郁郁葱葱,走地鸡正穿梭其间悠然觅食;在四百公里外的博罗县公庄镇,30亩光伏菜田里,空心菜、番薯叶等10余种蔬菜在智能灌溉系统的培育下茁壮成长,实现了绿色无公害种植,一幅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、地面养殖”的立体生态新图景正在南粤大地上徐徐铺展。
“这里的光伏板年均发电6500万千瓦时,能够充分满足1.78万户家庭全年的正常用电需求。”开发公司阳西农垦电站站长谢赠晖介绍道,“更为关键的是,板下空间得到了充分且合理的利用,通过养鸡、种火龙果,土地产出实现了数倍增长。”
这一实践源于2017年开发公司与广东省农垦集团率先探索的“光伏+农业”创新合作模式。而如今推行的“光伏+订单农业”新模式,更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光伏农业的发展瓶颈。过去的光伏电站往往“重发电、轻利用”,板下空间虽然开展种养殖,却面临三大困境:一是产出与市场脱节,种养的农产品缺乏稳定销路;二是经济效益低下,农业产出难以覆盖管理成本;三是资源利用不充分,土地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。
采用“光伏+订单农业”的创新模式,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。一方面,与集团职工食堂构建直供体系,保障农产品销售稳定;另一方面,依据职工食堂的实际需求,精准规划种养品类,使得阳西基地的走地鸡、博罗光伏蔬菜基地的时令蔬菜均达成“以销定产”。该模式激活了闲置土地资源,创造了额外收益,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。在此过程中,农户通过参与现代化种养实践,也有效提升了相关技能。
“我们定期都会收到职工食堂的数字化订单,实时进行种植计划的动态调整。”蔬菜基地管理员张子木滑动手机屏幕展示最新订单,“比如上周接到职工食堂空心菜需求后,我们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,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从种植到采收的全流程。”这种“按需生产”的创新模式,不仅巧妙破解了农产品供需失衡的长期难题,更构建起“光伏基地+职工餐桌”的直接供应模式,实现了集团内部产业链的高效协同。
光伏板不仅能够发电,还成为生态调节器,改善板下温度和湿度,为农作物和禽类创造了优质生长环境。养殖技术员杨师傅随手抓起一只胡须鸡,满脸自豪地介绍道:“你看这鸡的肌肉线条,非常紧实,这里的鸡养殖周期都在180天以上,品质特好。”
在博罗公庄的光伏蔬菜基地“光伏遮阳+喷灌系统”的巧妙组合成为了蔬菜种植的得力助手。在30亩光伏菜田里,200组喷淋喷头启动,较传统漫灌节水近40%。面对曾经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问题。开发公司农业项目团队投入专项经费,通过增施有机肥和投放蚯蚓等措施改良土壤,有效提升了土地的有机质含量,为蔬菜供应全面均衡的营养,从而让蔬菜的口感更佳,真正实现了“有菜味”。
从最初的地块选址阶段,农业项目团队优先挑选天然低虫口基数的区域,从源头筑牢病虫害防控基础。整个种植过程严格遵循绿色无公害标准,依托地块这一先天优势,实现从“选地控虫”到“全程护质”的品质保障闭环,确保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与健康。
作为集团首个“光伏+蔬菜”项目,基地初期遇到诸多难题。“同时种植十几个品种的蔬菜,如何根据光伏板间距精准平衡光照和蔬菜生长需求?灌溉系统又该如何适配不同作物的特性?”蔬菜基地管理员张子木回忆。面对这些复杂交织的问题,光伏农业团队经过多次种植试验,调整多版灌溉方案,才最终建立了现有的科学种植体系。“就拿对光照要求苛刻的茄子来说,必须要通过精细化调整种植间距与位置,让其每天稳定获得4小时直射光,才能实现板下种植的标准化生产。”
工人凌晨4点采摘蔬菜
新鲜采摘的牛角椒
如今,光伏蔬菜基地已实现凌晨四点采摘、“基地直采+专车直达”的高效供应模式,最快5小时送达餐桌,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度。下一步,光伏农业团队将积极探索推行粪污资源化利用,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通过科学发酵后还田再利用,全力推行 “鸡、菜、肥” 循环模式,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。
从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到成为“可复制推广样本”,开发公司“光伏+订单农业”的创新实践,不仅打通了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、订单承销”的全链条发展路径,更以“一份土地、双份产出、三重效益”的复合模式,探索出一条“土地增效、农民增收、生态增值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。如今,这一创新实践正成为助力“百千万工程”、推动新能源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新范式,在绿水青山间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。
成群的黑山羊在光伏板下进食
国际太阳能光伏网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国际太阳能光伏网无关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太阳能光伏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国际太阳能光伏网,转载时请署名来源。
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
周口市人民政府 8分钟前
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2分钟前
中国能建中电工程 32分钟前
图片正在生成中...